close

泰國目前之地方,於幾千年前即有人居住,但並不是泰族。據一般的了解,泰族是發源於中國的南部,而於公元第十一與十二世紀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國。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的曼清發現許多古老的遺跡,證明泰國的文化起源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期。史前正確的資料至目前仍然不明,因為泰國的風俗和殘存的文化一直在變動,而且很少記載下來,尤其在第十八世紀,由於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毀了不少早期的文物。

公元第十三世紀末,泰國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國王---孟萊大帝,就在目前泰國北部的清萊與清邁一帶建立了一個繁榮的社會,當時所興建的廟宇顯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響。一般而言,泰國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外,孟族、高棉族對泰國的影響也不少。

泰國最大的民族是泰族,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,早期己夠自給自足,但他們的軍事力量卻相當薄弱,在公元十三世紀初,終被鄰國吳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,不過,這段入侵時間並不長,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勝仗,從高棉人手中奪回素可泰城,並建立起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,定都素可泰。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“幸福的黎明”。當時,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,因此用“素可泰”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,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。

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杏大帝,他被泰國人尊稱為“泰國之父”。其最大的貢獻,是將國內通行的真臘(即高棉)文字,改創成泰國自己的文字,約在1283年,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。蘭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個原因,是他團結各族,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、馬來人和華人。他本身亦崇尚佛教,並派信徒至錫蘭(今斯里蘭卡)學習佛經,讓他們回國後宣揚小乘佛教教義。

蘭甘杏去世後,強盛一時的王朝逐漸衰弱下去。此時,西元1350年,印度

化極高的「阿瑜泰耶」人(Ayuthaya)建立「大城王朝」。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,經歷三十三位君主。泰國與鄰國緬甸在這一時期經常發生衝突,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。西元1766年,緬甸攻陷暹羅國都大城,擄其王且崩於途。1767年,緬軍再次攻入大城,城內的王宮、佛寺、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。昔日的輝煌殿閣,如今只存殘垣斷壁,荒草遍地,僅供遊人憑吊而己。

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後,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,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。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,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,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(在中國���書稱鄭昭)。鄭信是華人後裔,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,由於家貧才往泰國謀生,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,於1743年誕下鄭信。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,率領隨從逃出大城,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,組織力量,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,沿湄南河而上,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,繼而乘勝追擊,到大城與緬軍展開血戰,最後終於收復淪陷的大城。西元1767年,鄭信復國,建立「吞武里王朝」(Tonburi Dynasty)。然而,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,很快又再次出現。鄭信在政後期傳說因妃嬪爭寵而精神錯亂,並於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殺。另一說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,後死在囚中,時為四十八歲,吞武里王朝就此覆滅,為時只有十五年。

鄭信的王朝被推翻後,其手下部將披耶卻克里登上王位,西元1782年,披耶卻克里建立「卻克里王朝」(Chakri Dynasty)或稱﹝曼谷王朝﹞,即拉瑪一世王(Rama Ι)。(拉瑪是取自泰族民間傳說的一位英雄人物),也就是目前泰國的王朝。由於地方太小,加上國防上的理由,拉瑪一世王把國都從吞武里移到昭披耶河東岸,於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的第四個國都。

拉瑪二世王,1809年登基,在位十五年,曾遣使赴北京二次,時為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。

西元1824年,拉瑪三世王(在位公元18424年至1851年)開始又對西洋各國開放,甚至當時美國也派了首任官員出使泰國,接著美國的傳教士也來了,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印刷術,經過改良後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,另西歐醫學、造船學也傳入了泰國。

西元1851年,拉瑪四世王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,精佛學,重科學,知識廣博。他通曉許多語言,如拉丁文、英文等。他是第一個準許平民可以親近的國王。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入,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,又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。

西元1868年,拉瑪五世王,即朱拉隆恭王,他從事大力的改革和積極的建設。他廢除奴隸制度,興建學校、博物館、國立圖書館,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,發展道路系統,創辦郵電局和其他現代化的開端。他是引導泰國現代化的英明國王,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。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,在曼谷國會大廈前的廣場擺放他的銅像。

西元1910年,拉瑪六世王即位,因曾在英國劍橋求學,同時也曾服役於英軍,一次大戰期間,泰國就派兵到法國支援同盟國。大戰結束後,暹羅也就加入了國際聯盟。第一次大戰以前,泰國人是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的。大戰後拉瑪六世王就宣佈每個人可有姓,因此至今泰國人雖然有姓但很少用,而通常只叫名字。

拉瑪七世王執政,結束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,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,頒佈憲法,於是泰國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,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,一直至今。

西元1934年,拉瑪八世王即位。當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,隨王太后駐蹕瑞士,1945年回泰準備舉行登基大典,不幸翌年6月9日遇刺身亡。

拉瑪四世(1851-1868 年)及拉瑪五世(1868-1910年)分別運用靈活的外交手腕和推行 現代化,極力使泰國不致淪為西方的殖民地。1896年,英、法簽訂條約,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衝國,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。於是1939年改國名暹羅為泰國,即為「自由之地」的意思。

1940年泰國為了保持國土的完整,勉強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,次年日本軍隊就進入泰國。泰國軍民感到對日本抵抗並非上策,遂加入軸心國。戰爭結束,雖然軸心國(日本、德國等)失敗,但泰國乃“非原始發戰國且沒有出兵”而仍被邀加入聯合國,目前泰國國內駐有聯合國的分支機構。

1946年6月9日,拉瑪八世突遭暗殺,西元1946年9月,泰王蒲美蓬(Bhumibol

Adulyadej)登基為拉瑪九世。

泰王是「泰國」的元首也是精神領袖,雖無實際政權,但地位崇高,深受人民愛戴與尊敬。「總理」為最高行政首長,由選舉產生。



這是我在網路上蒐集的資料,參考看看就可以了。

參考資料 http://www.webspt.com/info/thailand/12history.htm
本文引用自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305090318016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胡燦銘 的頭像
    胡燦銘

    jeanne46的部落格

    胡燦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